近年来,我院利用学科优势,以创新教育为抓手,采取多项措施狠抓学风建设,效果明显,得到学校主管部门和兄弟院系的好评。为此,学校专门编发了以《亚英体育以创新教育为抓手大力推进学风建设》为题的简报,专题介绍我院学风建设的好做法。
附《亚英体育以创新教育为抓手大力推进学风建设》全文: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亚英体育积极利用学科优势,从营造创新实践氛围入手,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加大支持力度、有效整合资源,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学院本科生获得了全国首届“互联网+大赛”金奖、全国首届“青年APP大赛”第一名等多项大奖。
完善三种设计,营造“愿学”的氛围。一是完善学风建设总体设计。组织相关专家对学院学风建设进行专题研讨,制定总体规划,出台《加强本科生考风、学风建设的规定(试行)》、《关于举办本科生学习竞赛系列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考试和竞赛等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完善了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划定了不可逾越的学风红线。二是完善创新教育制度设计。经过实践探索和充分调研,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实践学习的制度,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面对电脑,“宅”在宿舍的特点,以提高业余科研活动覆盖面为目标,引导学生走出寝室,进入实验室,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引领方向。三是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学院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创新性学习结合起来,设计了以“E文化节”为统领,包含讲座论坛、程序设计、网页制作、APP开发、技术交流等内容丰富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学院创新学习氛围。
构建三个体系,夯实“能学”的基础。一是构建学生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在依托“弘毅学堂计算机班”和“卓越工程师计算机班”开展面向科研和面向工程的拔尖人才培养的同时,下大力气在全体学生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分阶段培养。在新生中实施“大学生年度创新计划”,鼓励学生自主命题开展研究;鼓励二、三年级学生加入IBM俱乐部、微软俱乐部、ACM协会等科技社团,并组队参加业余科研立项和科技竞赛;鼓励四年级学生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在确定推荐为免试研究生以后,组织学生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不同阶段有不同培养目标,同时又相互联系、环环相扣,为学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构建创新指导队伍体系。学院集合优势力量组织了常设的学生学科(创新)竞赛教练团队,为本科班选配了责任心强、科研能力突出的班级导师和烛光导航师,指导学生的业余科研和竞赛活动。如首届中国青年APP大赛冠军作品“图样APP”有效利用了肖春霞教授关于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平台,董文永教授组建了专门的ACM实验室,专门用于各类程序设计大赛的训练和比赛。三是构建创新指导业绩考核体系。学院鼓励教师投身学生科研活动和竞赛指导工作,为指导学生竞赛的老师计算工作量,并在获奖后减免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在评优评先和职称评聘中对金牌教练们进行政策倾斜,学院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指导本科生业余科研和竞赛活动。
借力三类资源,拓展“善学”的空间。一是借力教学改革项目。近两年来,学院借助省、校、院三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投入经费20余万元,支持本科生竞赛指导、本科生业余创新、本科生创业实践等各类项目近十项,有效提升了创新学习的指导和实践能力。二是借力通识课平台。学院利用学校通识课平台开设了《大学生创业》等课程,采取课堂教学与课下指导相结合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并明确要求该课程的结业形式是组成四人一组的虚拟创业团队并撰写创业计划书,每轮课程下来,都能孵化出十支左右的创新创业团队。三是借力优秀校友资源。学院加强与创业成功校友的联系,邀请他们来院现身说法,指导学生创新实践,近年来,知名校友小米总裁雷军、天源迪科公司总裁陈友、华为公司副总孙祥胜等多次回学院宣讲自己的创业历程,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另外,通过校友们设立雷军奖学金、天源迪科奖学金、名师奖学金等,引导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2015 年,学院本科生参与各类竞赛600余人次,100余人次获国家级校级科研立项,24项成果获国际国内大奖,发表科研论文23篇;学院还以一批专业素质突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中心组建了一系列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智能汽车为主题的创新创业团队,学院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创新氛围浓厚。